在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地區支教一年,我們能夠改變什么呢?是學生的命運,還是支教老師自己的人生?
——“也許我的到來并不能改變什么,但是至少我曾經出現在他的人生中,牽著他走了一段明亮的路?!?/p>
近日,我們推送了來自中國、日本、俄羅斯學者在疫情期間靈活開展科研合作,針對高效熒光粉的開發提出了一種“逆向缺陷工程”策略的報道(點此閱讀:角度新穎!修復晶體缺陷的“逆向缺陷工程”,打造高效發光材料)。該研究以自然界中的礦物晶體結構為初始模型,并以修復晶體缺陷的新穎角度實現了性能的顯著提高。所開發的熒光粉在暖白光LED、植物生長照明和信息安全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相關論文發表于中科院一區的國際著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影響因子:13.27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廖立兵教授、梅樂夫教授、廈門大學莊逸熙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廈門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潘鑫為第一作者。該文章從投稿到接收僅歷經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還在郵件中收到了來自編輯和審稿人的認可。
藝術特長生&珠寶鑒定師&支教老師&國家部委&女博士
潘鑫曾經是一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藝術特長生,本科、碩士畢業于珠寶學院的她還取得了工商管理雙學位和英國皇家寶石協會鑒定師資格。畢業后她先是作為全國“西部計劃”研究生支教團團長帶領志愿者前往新疆支教,后入選中央及國家機關大學生實習計劃于國家教育部工作。但最終她選擇回到學校,成為一名材料學博士生。年僅26歲就有著如此豐富的履歷的她使我們更加好奇,是什么驅使著她不斷改變著人生軌跡,并最終選擇從事孤獨而艱辛的科學研究?
潘鑫參與各類文藝演出及作為國慶70周年觀禮臺志愿者
從珠寶鑒定師到支教老師
潘鑫的父親是上海響應國家號召支援西部的第一批志愿者。成長于西北的她,深知現在的西部地區生活條件已然并不算得上艱苦,但比起發達省市,更加匱乏優質的教育資源。2017年,她做出和父親一樣的選擇,滿懷著“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家國情懷,和“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的光榮理想,歷經2375公里,踏上了新疆那片美麗的熱土,從一個稚氣未脫的學生,成為了初入社會普通的基層老師。從此,潘鑫回到家鄉的路變得漫長了起來。
提起支教時光,她笑著說:“新疆的白天很長,日頭很足,冬天很冷,服務學校離市區還有點兒遠,但我們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因為這里有我們永遠難以忘懷的一段時光,我們幾個剛步入社會懵懵懂懂的大學生,用年輕人拼搏奮進的精神頭,相互激勵著度過了新疆最寒冷的冬天,也因為在那里,我才是孩子們心目中那個獨一無二的小潘老師?!?/p>
潘鑫作為第十九屆研究生支教團團長于新疆支教
在潘鑫支教授課的孩子里,有一個“大哥”。他很聰明,但是因為家庭特殊、家庭條件困難,常常想要早點步入社會打工養家,不幸染上一些不良嗜好,帶頭打架,功課越落越多,最終因為違紀怎么也不肯再來上課了。潘鑫找他談話,說服他參加志愿者舉辦的周末免費的補習班,告訴他:要想背負著家庭的責任負重前行,今后生活可能沒有“容易”這兩個字,就好像我們總是站在懸崖邊,但老師會緊緊拉著你,絕不松手,也請你千萬不要松開。慢慢地,他答應安心上學、拿到畢業證。畢業后,這個男孩去了職業中專,平時也會在娛樂場所打工,但還是薪酬微薄、十分辛苦。臨走的時候,他給潘鑫寫了一張小紙條:“老師,對不起,我不繼續讀高中了。但是,我會記得我們一起度過的那一年,我會記住你所說的話。將來,我會帶著我的孩子,讓他學會堅持,好好讀書。我知道讀書有用,讀書才能改變現狀?!?/p>
潘鑫回想起這個故事,堅定地告訴我們:“那一刻我才意識到,自己教的不僅是一個學生,更是一個未來的父親。我很慶幸那時自己沒有放棄,緊緊拉住了他的手?!?/p>
歷經支教和國家部委后重回校園讀博
如夢一般的支教時光,提醒著潘鑫曾是一名教書育人的老師,更意味著她與“教育”這個字眼結下了終身不結的緣分。帶著這份緣分,她還幸運的入選了中央和國家機關部委的實習生,以更開闊的視野和更高的站位了解國家機關的工作實際,感受黨和國家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此時的她回想起那段時光、那些孩子和他們今后的人生,認真的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地區支教一年,我們能夠改變什么呢?”
潘鑫在國家教育部期間
“一年的時間太短了,我們還想做的更多,我們還能做得更多,但個人來教書的力量還是太微弱了,如果自己以身作則,告訴我的學生知識對社會有用,或是成為一個更有影響力的人、對國家更有用的人,便能發動更多的人、影響更多的人愿意到西部來,才能幫助更多人?!庇谑?,她便穿上實驗服、帶上口罩,正式成為了一名工科女博士。
從光鮮的珠寶鑒定師到日復一日泡在實驗室的“材料人”,感受如何?
對于這個問題,潘鑫回答道:“我很感激我的研究生導師——珠寶學院的院長郭穎教授,是他鼓勵我勇敢追夢。同樣,我也很感謝自己當時的選擇。我相信每個曾經攀登過科研高峰的老師們和碩博戰友們都有同感,看起來光鮮的科研其實非常辛苦,讀博給予我們的絕不只是幾篇文章或是專業上的突破。讀博的意義在于,能夠享受孤獨、享受堅持、享受困苦、享受挫折,能夠想盡各種辦法去攻克一個沒有人能告訴你應該怎么做的難題,做成一件也許沒有多少人能明白的事情,跌倒之后,仍能勇敢續前行。所以能夠讀完博士繼續帶著初心選擇去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前輩們,他們都是很了不起的人?!?/p>
潘鑫參加各類學術會議并作匯報
同時,潘鑫提到,她很感謝很多她遇到的老師和前輩們:“是他們告訴我還有人在這條路上懷著初心披荊斬棘。在深夜中改文章的他們、在學術會議上分享進展的他們、討論課題時固執己見的他們,真的在發著光。我想,正是那些前輩們對科研堅定的選擇,成為一代代后輩的指路人、帶路人、筑夢人,才會有源源不斷的青年人走向這條布滿荊棘的路?!?/p>
博士直接轉換研究方向,有過擔心嗎?
“其實相當于從零開始,博士剛入學連稱量都是師兄重新教的,我也十分明白現階段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才能趕上大家的腳步。但對于未來,如果還是有容易的一條路和艱難的一條路可供選擇,我還選難的那條。人生那么長,勇敢一些,踮起腳尖去看看未知的世界,即使失敗,同樣平凡的人生也會擁有不同的經歷、不同的心境?!?,潘鑫說。
潘鑫從2020年9月接觸材料學,學習期間除了自己刻苦努力補上缺失的實驗訓練和基礎知識外,主要是靠老師和前輩們的幫助。她說,在課題組長廖立兵老師身上學習到了對待科研的嚴謹和謙遜,導師梅樂夫老師給予她絕對的支持和信任。在研究當中,她發現了性能的提高與晶體結構中的缺陷濃度有關,但具體缺陷的直接表征一度難以解決,莊逸熙老師憑借多年在長余輝材料領域的經驗毫無保留的進行指導,為了論述的嚴謹性重新翻開多年前的書籍和文獻修改文章。在開展此項研究的關鍵時期恰逢北京突發疫情,導致相關實驗一度難以開展,蘭州大學王育華教授及Takatoshi Seto教授聽聞后第一時間慷慨相助,寒假在蘭大完成了大量合成和測試。得知潘鑫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難,多名前輩、老師及學生都施以援手,在研究中的每個階段提供了大量指導和建議。幸運的潘鑫還受到廈門大學材料學院院長解榮軍教授的幫助和指引,成為解老師課題組的聯合培養博士生,現階段致力于力致發光材料及相關光電子學過程、晶體學結構的構效關系和機理研究,涉及到多學科的交叉。
潘鑫與廈門大學解榮軍團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先進礦物材料課題組及導師梅樂夫、蘭州大學王育華教授及學生、碩士導師珠寶學院院長郭穎教授及同門合影
提到文章的報道,潘鑫略顯害羞:“事實上這項工作確實比較青澀,由于缺乏經驗,我花費了不少時間在不斷試錯、走彎路,也給老師們增添了額外的工作量,直至現在也有一些問題沒有思考清楚,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但這對我來說已經很滿足了,我會保持熱情、不放棄,盡力每一天前進一點點?!迸琐翁岬?,在解榮軍教授課題組聯培期間,結識到很多比自己優秀且對科研充滿熱情的博士生、碩士生們,他們的投入和刻苦讓一方面提醒著自己離目標還有很大距離,一方面也非常榮幸能夠和他們并肩前行。關于未來的發展,潘鑫并沒有想太多。她認為喜歡科研的原因是為了挑戰自己不懂的領域、學習更多的知識、探索更廣闊的的世界,如果在過程當中給自己加以太多負擔和束縛,興趣被磨滅才是最遺憾的事情。
生活中的潘鑫
潘鑫很喜歡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陽,我們自然心悅誠服的消失,不但毫無不平,而且還要隨喜贊美這炬火或太陽;因為他照了人類,連我都在內。
最后,潘鑫提到:“我希望大家能夠多多關注發光材料領域,在我身邊就有這樣一群人,為了推動材料的發光和科技的進步而默默耕耘著。我也希望告訴他們,他們就是光?!?/p>
【文章傳送】
Xin Pan, Lefu Mei, Yixi Zhuang, Takatoshi Seto, Yuhua Wang, Mikhail Plyaskin, Wei Xi, Chao Li, Qingfeng Guo, Libing Liao. Anti-Defect engineering toward high luminescent efficiency in whitlockite phosphor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2, 434 , 134652.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2.134652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系,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