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并不是車聯網的元年,卻是汽車和互聯網開始深度結合的一年。在這一年里,我們不斷被普及著無人駕駛汽車的各種知識,被各種車聯網技術和應用洗腦,也在密切關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和政策。
站出來為自己搖旗吶喊的公司這么多,搜狐科技對他們進行了簡單地盤點和總結,希望能厘清那些真正的前行者和借勢營銷的玩家們。
汽車再發明的奔馳
從年初CES奔馳F015自動駕駛概念車驚艷亮相,到年末主動宣布接受與蘋果等科技公司合作,汽車發明者奔馳算得上是一家主動進取的公司。
F015并沒有像傳統概念車那樣只負責展示外觀和部分功能測試,它的很多設想已經擺脫了傳統汽車廠商的思維模式,甚至打上了一些特斯拉的烙?。浩噷傩猿蔀榱烁郊?,主屬性變成了科技。奔馳試圖探索將汽車變成科技感十足的移動出行空間,而不僅僅是一輛車。
即使不談概念車,說下量產車,奔馳也已經在新一代的C/E/S車型上接入了比較成熟的智能駕駛功能,能夠實現特定路況和條件下的半自動駕駛。要知道,即使在2015年的下半年,還有部分汽車廠商,在拿基礎的車內熱點+大屏幕應用作為汽車科技的成果進行大肆宣傳,簡直玩的不是同一個游戲。
前英菲尼迪掌門人,現樂視超級汽車高管呂征宇曾公開表示“為什么傳統汽車行業里的人特別難突破自己,因為那幾個著名的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絕對不會從自己一百年的歷史當中走出來”,目前看來,這句話里已經不能包含奔馳了。
“難兄難弟”的寶馬和奧迪
把這兩兄弟放在一起說其實不太恰當,畢竟寶馬無論是品牌高度還是全球銷量都領先于奧迪。但在汽車科技領域則反了過來。
寶馬一頭扎進了新能源汽車的研究中不再回頭,i3和i8兩部作品證明了寶馬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還是有功力的,也給了寶馬在新能源領域繼續投入的信心。
至于被炒作的很厲害的新7系,手勢控制還不錯,智能后排觸控系統聽起來高大上,實際對寶馬這個段位的制造商來說是小菜一碟,做到是應該的。和百度聯合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它向后者提供車型的意義更大一些。
寶馬在汽車科技上都是小修小補,重視度還不夠啊,不知道是不是全球銷量第一的寶座容易讓人沉醉。
背靠著大眾集團,奧迪還是有很多成熟的科技成果落地的,比如虛擬駕駛艙的設計,從科技感到實用性都很強。再比如e-tron車型在今年很早就被推了出來,只要是在大型場合,奧迪總愿意把它們拉出來展示下。再比如自動駕駛,奧迪的A7自動駕駛測試車在路上也測試了好多次,年初的CES就從斯坦福大學跑了900公里到拉斯維加斯,半自動駕駛能力還是經得起考驗的。
雖然還趕不上奔馳的步伐,但奧迪在汽車科技領域的探索確實已經領先于寶馬了。對了,還有補充一件事,奔馳寶馬和奧迪為代表的德系收購方在今年順利的拿下了諾基亞Here,可喜可賀,底層地圖數據方面跟互聯網公司去競爭的底氣是有了。
黑馬福特
福特堪稱去年年底汽車科技領域的大黑馬,近期突然宣布將與谷歌組建合資公司研發無人駕駛汽車,并將推出汽車共享服務。福特表示將在2016年1月的CES上公布詳細的合作計劃。雙方的合作無論是對于汽車界還是科技界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事情。
此外,福特一年來都在做智能移動出行計劃,涵蓋包括汽車共享計劃、智能自行車和智能手機應用在內的25個試驗項目。
它還在硅谷設立了研發中心,共有100多名工程師和科學家,主攻方向為自動駕駛、智能移動出行、車載連接技術和移動大數據等。這個中心在移動醫療、行人探測和傳感器信息整合方面取得了不小進展。
有情懷的通用
通用是一家有情懷的公司,這樣說并不是為了影射國內某個手機廠商的無聊。這家公司本身充滿著科技感,從它的各種動作就能略見一二:購買風力發電廠的電能,研究V2V的車載通信技術,搞Bolt電動汽車,進軍汽車共享市場,搞眼球追蹤技術控制車燈,再加上已經很成熟的沃藍達和安吉星,不得不說通用不但起步就領先很多廠商,后續野心也是不小啊。
在與互聯網公司的微妙關系處理上,通用也像奔馳一樣非常大度,前段時間甚至還公開表示相信谷歌Android Auto和蘋果CarPlay都很安全,不會竊取汽車數據,直接打了同行保時捷的臉(后者曾以安全理由拒絕了Android Auto)。
努力卻被“嫌棄”的北汽
國內對新能源汽車比較上心的公司,專門成立了北汽新能源。在年底的廣州車展上推出了新的EU260車型,號稱往返天津和北京不用充電,續航里程超過260公里。同時北汽還宣布了自家的車聯網品牌i-link,將提供充電、導航和人機交互相關的多種功能。北汽在新能源和車聯網方面都很努力,但目前來看,跑的還不夠快,至少還沒有領先于競爭對手。
此前轟動一時的北汽與樂視的合作,嗯,除了上海車展遮遮掩掩的展出了一個駕駛艙概念產品之外,雙方的合作沒有了更多的下文。至于為什么,往下看就知道了。
“良禽擇木而棲”的樂視
樂視2015年在汽車領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舉動是:與阿斯頓馬丁宣布合作,一時間“百年豪華品牌”與中國互聯網新貴合作的措辭充斥各種媒體版面。此前與北汽合作后,樂視一直“羞答答”的不愿意承認北汽的代工廠身份,最終品牌背書能力超強的馬丁成為了樂視的新歡,雙方合作的首款車型據傳也將在2016年CES上亮相。
其實樂視與阿斯頓馬丁合作,并不是前者已經蜚聲海外,而是馬丁缺錢了。雖然豪車光環還在,但幾經易手的馬丁,跟菲亞特的法拉利、大眾的蘭博基尼和賓利相比,已經變成一家小廠商了。2015年為了保持收支平衡,馬丁還計劃裁員接近300人。為土豪樂視代工,的確能拿到一筆不小的費用。而樂視又需要這種超級品牌給自己站臺,雙方一拍即合也是情理之中。國內用戶容易對國際大牌“狂熱”的心態,在此時達到了最高峰。
不知道Lionel Martin如果知道馬丁現在的遭遇,會怎么想。
喜憂參半的比亞迪
這兩年比亞迪全面轉型新能源的決心很大,“542”戰略也頻頻被拿出來教育市場。比亞迪的混動系統研發已經初見效果,從已有的車型來看,幾款產品的數據和實際表現也都不錯。但令人遺憾的是,雖然這些車型很多主打目前火爆的SUV車型,但仍然沒有取得比較理想的銷量。在電池技術沒有獲得重大突破的背景下,國產電動車已經陷入了規模和成本的困境。
比亞迪的云服務還在年中被曝出了存在安全漏洞,黑客可以編寫程序獲取任意車主的信息(姓名、車牌號、車架號、身份證號、第二聯系人姓名、手機號等)和控制密碼。雖然后期比亞迪升級了系統補上了漏洞,但這一事件還是給很多人潑了冷水,對于日益火熱的車聯網概念我們不能忽視安全的重要性。
相關閱讀:
來源:搜狐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