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9f4zd"><ol id="9f4zd"></ol></i>

<span id="9f4zd"></span>

<button id="9f4zd"><acronym id="9f4zd"></acronym></button>
        1. <tbody id="9f4zd"></tbody>

            • 歡迎進入材料科學世界,一起探索材料奧秘
            • 收藏本站,獲取最新材料前沿資訊

            最新《Science》:26.7%!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又有新突破

            前沿資訊 mse_material 5795閱讀 掃描二維碼

            鈣鈦礦的帶隙可以通過用溴或氯替換碘陰離子來調節,然而過多的溴會使鈣鈦礦性能不穩定。本文引入硫氰酸鹽與碘的混合,從而開發了2D/3D混合寬帶隙鈣鈦礦的結構和提高光電性能?;诖?,鈣鈦礦/硅串聯太陽能電池的PCE高達26.7%。

            最大限度地提高鈣鈦礦-硅串聯太陽能電池的功率轉換效率(PCE),需要一個具有寬帶隙高性能、穩定的鈣鈦礦電池。近日, 韓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院的ByunghaShin教授,首爾大學Jin Young Kim教授, 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朱凱和Dong Hoe Kim(通訊作者)合作開發了一種穩定的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其帶隙約為1.7eV,其峰值PCE達到了20.7%,并在連續使用1000小時后仍保持了80%的功率轉換效率。同時,基于苯乙銨(PEA)的二維(2D)添加劑的陰離子工程對于控制基于PbI2框架的二維鈍化層的結構和電學性能至關重要,從而將單片寬間隙鈣鈦礦與硅串聯獲得的太陽能電池展現出26.7%的效率。相關論文以題為“Efficient, stablesilicon tandem cells enabled by anion engineered wide-bandgap perovskites”于4月10日發表在Science上。

            論文鏈接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87/155

            鈣鈦礦光伏(PV)技術令人印象深刻,目前單結器件的效率已經達到了25%。其中,最具發展前途的太陽能裝置由頂部鈣鈦礦電池和底部硅電池組成,以達到超越Shockley-Queisser極限的超高效率。大多數關于鈣鈦礦/硅串聯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都具有1.5~1.6eV的鈣鈦礦帶隙,同時硅的帶隙固定為1.1eV。然而鈣鈦礦的帶隙可以進行改進,以實現最理想的1.7eV帶隙。

            雖然之前已有報道接近于1.7eV帶隙,但所展現出的轉化效率(PCE)仍小于25%。通常情況下,鈣鈦礦的帶隙可以通過(部分)用溴或氯替換碘陰離子來調節,然而過多的溴會使鈣鈦礦性能不穩定。人們一直都在探索2D相的用途,將長鏈分子分隔的片狀鹵化鉛八面體添加到鈣鈦礦中,用作鈍化劑以減少化學反應性,從而有助于改善鈣鈦礦的穩定性和性能。

            最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2D添加劑的陰離子的設計上,本文作者引入硫氰酸鹽(SCN)并與碘的混合,從而開發了2D/3D混合寬帶隙(1.68eV)鈣鈦礦的結構和提高光電性能。SCN的使用使得設備電流密度提高,且碘能夠提高電壓。同時通過分析原子分辨透射電鏡(TEM),證明了2D添加劑的陰離子工程可以控制二維鈍化層的電子、電荷輸運特性和物理位置。基于此,鈣鈦礦電池效率為20.7%,并在連續使用1000小時后仍保持初始效率的80%。更加重要的是,鈣鈦礦/硅串聯太陽能電池的PCE高達26.7%。

            最新《Science》:26.7%!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又有新突破

            圖1.不同2D添加劑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照明下的器件性能和穩定性。(A) 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添加劑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J-V曲線;(B)在2D添加劑中不同比例SCN的PV參數的統計;(C)最佳寬帶隙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J-V曲線;(D)鈣鈦礦器件在光照下的長循環穩定性。

            最新《Science》:26.7%!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又有新突破

            圖2. 鈣鈦礦薄膜的結構性質。(A-D)不同2D添加劑形成的鈣鈦礦薄膜的平面SEM圖像和XRD;(E-G)PEA(I0.25SCN0.75)的TEM圖像;(H-K)2D相D的原子尺度STEM圖像和原子結構示意圖。

            最新《Science》:26.7%!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又有新突破

            圖3.不同比例的2D添加劑與3D鈣鈦礦前驅體薄膜的XRD。

            最新《Science》:26.7%!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又有新突破

            圖4.鈣鈦礦薄膜的電學性質及2D鈍化層平面缺陷的觀察。(A)鈣鈦礦薄膜的光電導瞬態;(B)光電導與激發強度的關系;(C)ITO/鈣鈦礦/Au的J-V曲線;(D-F)導體原子力顯微鏡圖像;(G) HAADF圖像顯示在PEA(I0.25SCN0.75)膜中2D相內有缺陷區域的形成。

            最新《Science》:26.7%!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又有新突破

            圖5.2T鈣鈦礦/硅串聯器件的結構和光伏性能。(A)2T鈣鈦礦/硅串聯結構的橫截面的SEM圖像;(B)穩定功率輸出的鈣鈦礦/硅串聯器件的J-V曲線;(C)串聯器件的外量子效率(EQE)和1-R光譜。

            總之,本文中開發的具有帶隙約為1.7eV的鈣鈦礦材料,同時與硅太陽能電池結合,從而得到了性能優異的鈣鈦礦/硅串聯電池??梢灶A見的是,進一步優化其效率有望達到30%。(文:Caspar)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系,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喜歡 (0)分享 (0)
            孟加拉国特黄一级A片视频
            <i id="9f4zd"><ol id="9f4zd"></ol></i>

            <span id="9f4zd"></span>

            <button id="9f4zd"><acronym id="9f4zd"></acronym></button>
                1. <tbody id="9f4zd"></t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