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由美國紐約城市大學Riedo教授領導國際研究小組,在制造納米芯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可能對納米芯片的生產和技術產生深遠影響。研究稱新型的熱掃描探針光刻技術(t-SPL)比傳統電子束光刻技術(EBL)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相關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 Electronics》。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8-018-0191-0
更小、更快的半導體二維材料是科學家一直追求的目標。該研究稱,基于二維半導體材料二硫化鉬的金屬電極制造技術,采用100℃探針光刻技術效果優于標準的制造技術。這種過渡金屬可能會取代硅,成為原子級芯片的材料之一。
與傳統光刻技術相比,該熱光刻技術顯著的提升了二維晶體管的質量,芯片設計人員能夠對二維半導體材料成像,并對電極進行圖像化處理。此外,熱光刻技術可以節省大量成本,降低功耗,并不需要采用高能電子和超高真空。
據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報道,Riedo希望熱光刻技術能將大部分制造技術從潔凈室轉移到實驗室,這便于快速的推進材料科學和芯片設計的發展。當熱光刻技術的分辨率達到10nm,可使用120伏的標準電源,熱光刻技術就會像3D打印技術一樣出現在實驗室。(未經允許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