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年輕的經濟學領域學者近日英年早逝。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官網10月7日發布訃告稱,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經濟學系系主任金煜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18年10月6日16時在上海嘉會國際醫院逝世,終年39歲。
金煜分別于2002年、2005年在復旦大學獲經濟學士學位、經濟學碩士學位,2012在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據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官網介紹,2012年,金煜作為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創新平臺”建設項目2012年(第八期)海外招聘計劃中引進的優秀人才,正式受聘于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金煜專長金融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研究,在《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經濟研究》等國內外頂級期刊發表過多篇文章。
這一則則令人痛惜哀嘆的噩耗,無不殘酷地提醒著人們:高校青年教師和科研工作者的健康問題亟待引起重視!高校青年教師與科研人員看似光鮮亮麗的光環背后,是日復一日的艱辛付出和生命透支。和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比較起來,內行人都知道,大學教師的工作幾乎是全天候的,教學和科研背后都需要大量的隱性時間。
除了教學與科研,大學教師們還有一些學校與社會事務,比如作為學生活動的指導教師、評委、評審,以及隨時接受學生(及家長)咨詢。另外一項很耗時間的事務就是報銷。報銷并不一定意味著“有錢花”,而是大量的實際工作。大學教師其實是沒有“下班”這個概念的,只有在家還是在辦公室(實驗室)的區分。我們需要幾乎所有的時間來使自己成為一個好教師、好學者。我曾經開玩笑說,“我的假期都是假的”——連女教師休產假落下的工作量同樣要補回來!這也是很多大學教師都很宅的原因。當然,混到大牛級別,就不用這么辛苦了。
所以普通市民看到牛人們到處演講、開會、作報告的輕松自在,絕不是大學教師們的常態。一個對教學負責并且處于學術成長期的大學教師最寶貴的就是時間,他們的工作絕不是朝九晚五就可以解決的,而是靠自覺和自我剝削來完善自己。(綜合央視網、上海財經大學、夏循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