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9f4zd"><ol id="9f4zd"></ol></i>

<span id="9f4zd"></span>

<button id="9f4zd"><acronym id="9f4zd"></acronym></button>
        1. <tbody id="9f4zd"></tbody>

            • 歡迎進入材料科學世界,一起探索材料奧秘
            • 收藏本站,獲取最新材料前沿資訊

            盤點:2017年高校發表的十項重要成果!

            前沿資訊 mse_material 5142閱讀 掃描二維碼

            今天我們一起盤點十項2017年高校發表的重要成果,點擊藍色標題可查看詳細介紹。

            1、《Nature》北科大研制出2.2GPa超高強鋼!塑性良好,大幅削減成本

            本文利用Ni(Al,Fe)析出物進行強化制備了一系列超高強鋼,強度最高達2.2GPa,還具有很好的塑性(大約8.2%)。與傳統馬氏體時效鋼相比,本文報道的鋼中析出物的化學成分用廉價質輕的Al等元素代替高成本而又必須的合金元素,如Co、Ti,因此能大幅度削減成本。本文這類鋼的強化機制是基于最低晶格錯配實現最大化析出分散和高剪切應力(指位錯切過共格析出物時所必須的力,從而導致塑性變形),作者認為這種晶格錯配的設計理念或許可以應用于其他金屬合金。

            2、《Science》北科大等合作研制出:屈服強度2.2GPa的超級鋼!

            2017年08月《Science》期刊發表了由京港臺三地的鋼鐵科學家發明的D&P超級鋼,就是這一從未停滯的夢想的一次成功嘗試,實現了屈服強度超過2GPa的鋼鐵材料延展性的顯著提升。這是北科大在超高強鋼領域又一次突破。該超級鋼首先實現了力學性能上的巨大躍升,達到前所未有的2.2GPa屈服強度和16%的均勻延伸率。對比于現有的金屬材料,此次研發的D&P鋼具有最優的強度和延展性的結合,在大部分屈服強度高于2.0GPa以上的金屬材料中,此次所研發的D&P鋼具有不可比擬的延展性。

            3、《Nature》香港城市大學:重大突破!全球首創3.3GPa最強鎂合金

            香港城市大學呂堅教授團隊近日在材料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次制備出了超納鎂合金材料。這種結構使得鎂合金具備3.3GPa的超高強度,達到了近理論值E/20(其中,E為材料的楊氏模量)。這種尖端新型材料的強度比現有超強鎂合金晶體材料高出十倍!變形能力較鎂基金屬玻璃高兩倍,并可發展成為生物降解植入材料。

            4、《Nature》北大:重大突破!制備氫燃料新過程,150℃便可獲得極高產氫效率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馬丁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周武、中國科學院山西煤化所/中科合成油溫曉東以及大連理工大學石川等課題組合作,針對甲醇和水液相制氫反應的特點,發展出一種新的鉑-碳化鉬雙功能催化劑,在低溫下(150-190℃)獲得了極高的產氫效率。

            5、《Science》西安交大等:重要發現,突破相變存儲速度極限!

            該材料利用結構適配且更加穩定的鈧碲化學鍵來加速晶核的孕育過程,顯著降低形核過程的隨機性,大幅加快結晶化即寫入操作速度。與業內性能最好的相變器件相比,鈧銻碲器件的操作速度提升超過10多倍,達到了0.7納秒的高速可逆操作,并且降低操作功耗近10倍。通過材料模擬計算,研究人員清晰地揭示了超快結晶化以及超低功耗的微觀機理。這一研究成果對深入理解和調控非晶態材料的形核與生長機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并為實現我國自主的通用存儲器技術奠定了基礎。

            6、突破:湖南大學第一篇《Science》誕生!

            研究成功解決了二維異質結、多異質結及超晶格制備所面臨的關鍵性難題,為進一步的基礎研究和潛在應用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該研究使我們具備了觀察物質在二維情況下的特殊物理現象、發現新的物理規律的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也使得各種基于二維電子、光電子的性能更加優良的可穿戴電子設備、柔性電子設備、特高集成度電子設備成為可能。

            7、《Nature》北理工:發現有效過濾PM2.5新材料!

            經檢測,在室溫下的空氣過濾結果顯示,這種材料能有效將空氣中的PM2.5和PM10污染物降低99.5%,只有在200攝氏度的條件才會出現較少的效率損失。另外,這種材料在過濾方面的潛在應用還包括家用吸塵器的灰袋,汽車排氣管裝置領域以及工業超細顆粒物濾除和大規模VOC降解等。

            8、《Science》中國科大等:重大突破首次制備出全氧化物人工反鐵磁體

            Science?雜志的審稿人評價稱:“這是一項非常高水準的實驗工作”,“當前的研究在樣品質量和表征上堪稱絕技”,“我認為這些結果非常有趣且潛在地開辟了研究其它氧化物多層膜的一個新方向”。首次觀察到從表層和內部各磁性層分步磁化翻轉模式,給出了耦合強度隨各層厚度及溫度的變化規律,以及可能的耦合機制。該工作無疑對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功能氧化物界面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思路。

            9、《Science》中山大學關于化工分離的突破性進展!

            提出了“控制柔性客體分子構型可反轉吸附選擇性”的概念,并對系列代表性多孔配位聚合物進行了實驗和計算機模擬驗證。利用研究團隊前期設計合成的多孔配位聚合物MAF-23,實現了反常而且最優的C4碳氫化合物吸附分離順序。常溫常壓下將C4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通過MAF-23填充的固定床吸附裝置后,丁二烯最先流出而且純度很容易達到99.9%,同時避免了常規蒸餾和吸附純化過程中因加熱而產生的丁二烯自聚問題。

            10、上海交大五代人30年攻堅研制出:超強納米陶瓷鋁合金!

            王浩偉教授團隊讓鋁里“長”出陶瓷,造出了一個陶鋁“大力士”,這個“大力士”身輕如燕卻力大無窮,比強度和比剛度甚至超過了“太空金屬”鈦合金,它不僅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制造”增添了一個新成員,還有望“四兩扛千斤”,帶動航空、汽車、高鐵領域步入更輕、更節能的新材料時代。

             

            相關閱讀:

            盤點:2017年鋁、鎂、鈦相關文章

            盤點:2017年材料領域發表的Nature和Science論文!

            喜歡 (3)分享 (0)
            孟加拉国特黄一级A片视频
            <i id="9f4zd"><ol id="9f4zd"></ol></i>

            <span id="9f4zd"></span>

            <button id="9f4zd"><acronym id="9f4zd"></acronym></button>
                1. <tbody id="9f4zd"></t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