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能源汽車行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國家政策的大力傾斜和扶持,市場需求的大門并沒有真正被推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瓶頸依然沒有消除。
然而,沒有任何一個行業是可以靠國家補貼真正發展起來的,國家可以補貼一時,卻不可能補貼一世,這幾乎是所有人的共識。這不,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了,給不少沖著巨額國家補貼而匆匆進入行業的企業潑了一盆涼水。
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就像是初生的嬰兒,躺在國家的懷抱里,享受著政策補貼的“母乳”,甘之如飴。但嬰兒終究要長大,吃慣了母乳的新能源汽車終究要斷奶,產業要健康成長必須學會自己“覓食”、自己“走路”,逐漸“斷奶”的新能源汽車,母親放開了手,你該怎么辦?
政策退坡力度到底有多大?
根據通知,2017-2020年,除燃料電池汽車外,其他新能源車型補貼標準都實行退坡,其中:2017-2018年補貼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20%,2019-2020年補貼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40%。另外,純電動汽車的補貼門檻由之前的80公里續航里程提高到100公里,對車輛的最高時速也要求不低于100公里/每小時。
可見,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力度不僅在下降,而且可享受補貼的相應要求也大幅提高。補貼減少對于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講是個不小打擊,但從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來看又是不得不為之舉。
很多新能源車企一直把可享受國家補貼作為產品賣點之一,就拿新能源商用車唐駿T1來講,這款車原價45.8萬,具備電動物流車生產資質,全國能上牌,新能源試點城市能拿補貼,國家補貼135000元,地方補貼135000元,扣除國家、地方兩級補貼之后,消費者只需18.8萬元即可入手。這樣的價格與普通燃油貨車相差不大,加之其節能環保、使用成本低等特點,在市場上頗受歡迎。但如果國家下降補貼標準甚至取消補貼,該車的成本優勢將直接消減,競爭力減弱。
補貼少了,車企怎么辦?
國家政策退坡是板上釘釘,也是大勢所趨,誰也沒有辦法扭轉這一局面。這種情況下,車企到底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企業需根據國家政策變化及時調整產品結構。
通知中明確,純電動汽車補貼標準中,續航里程和最高時速由原來的“雙80”提升到“雙100”,因此很多原先可享受補貼的車型如眾泰云100、眾泰知豆等此次被排除在補貼范圍之外,至于時風、唐駿、御捷、寶雅、雷丁、道爵等原本蠢蠢欲動想爭取生產資質和國家補貼的低速電動車企似乎離夢想又更遠了一步。
此種情況之下,車企只有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加緊研發更長續航、更高車速的產品才能繼續分得國家補貼的一杯羹,而這也正是國家目的之所在。其實,筆者私下認為,企業應當有更長遠的眼光,大可以對自己更“狠”一點,要做就做優秀而非僅在及格線上下徘徊,留足政策波動空間,才可“有備無患”。
其次,企業應做好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本就是生產制造業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無論有無外部支持,企業都應抓好。新能源汽車產業形成時間短,規?;形赐耆纬?。產品研發、生產線建設等各方面投資轉嫁到產品上是產業發展初期的必然。目前,市場上新能源汽車的定價通常是可比汽油車定價的2倍~3倍,即便減去補貼,仍然要高出60%~100%。
隨著產業的發展,規模效應逐步形成,產業鏈上下游配套成熟,成本下降是必然。但這成本下降的腳步能否與補貼的減少互相填補還是未知數。對于企業而言,除了日常研發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控制外,更應該加強市場調研,以開發真正有市場需求的產品為根本。
嬰兒終究要長大,“斷奶”是必然,而市場是決定一個產業發展的根本,新能源汽車企業只有早日主動問市場要“糧食”,才能盡快自立自強。
相關閱讀:
來源:第一電動網。編輯:SARS